大栗子往事:1945,这座小站见证历史

发布时间:2025-09-18 18:27:41 浏览数:3

1945年8月13日上午,大栗位于中国与朝鲜边境的往事大栗子站迎来了一列颇显华丽的客车。一个身着军装、座小站见证历脚蹬马靴的大栗男人走出车厢,随即钻进一辆红色小轿车,往事离开了车站。座小站见证历

这个人就是大栗当时的伪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几天后,往事随着日本投降的座小站见证历消息传来,溥仪在大栗子的大栗“行宫”宣布“退位”。

发生在这座小镇的往事故事,从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座小站见证历一部分。

小站档案

大栗子站位于吉林省临江市,大栗始建于1940年,往事曾是座小站见证历鸭(园)大(栗子)铁路的终点站,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大栗子铁矿资源的有力佐证。

2003年,随着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大栗子站被撤销,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老站舍现保存完整,是临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大栗子站是什么样?80年前的那场历史事件留下了哪些痕迹?2025年8月,我们奔赴临江大栗子,一探究竟。

火车开往临江

在通化站,我们登上开往临江的4349次公益性“慢火车”。自从大栗子站被撤销之后,临江站就成为鸭大铁路实际的终点站。

今年6月,随着沈阳至长白山高铁开启联调联试,全新的通化站开通运营,同时迁转保留老通化站的客运功能。4349次列车就是从这里始发的。与崭新的车站相比,这趟列车倒显得有些沧桑。一新一老,组成一道别样景观。

4349次列车全程运行3小时07分,走行122公里,沿途停靠水洞、鸭园等9座车站以及林子头、松岭两个乘降所。列车始发时间为每日7时44分。

尽管出发之时大雾弥漫,但随着列车行进,蓝天逐渐显露,阳光穿透云层,车厢地面变得明晃晃的。

平时这趟列车的旅客不多,主要是来自沿途乡镇的居民以及一些外地游客。这也是公益性“慢火车”的开行初衷。

“看,那朵云真漂亮!”两位女士正一边对着车窗外的风景感叹,一边举起手机拍个不停。“就想坐一次火车,到了临江就返回,不为别的,只为体验。”她们说,上一次坐“绿皮车”还是快10年前的事。

刘久瑞

刘久瑞今年11岁,来自白山市红旗小学。这是他第一次坐火车。他很安静,大部分时间只是对着窗外发呆。他的妈妈说,她专门带他坐一次火车,算是完成暑假的实践作业。

刘久瑞说,他没出过远门,最远一次是送姐姐去吉林上大学。以后他自己想坐火车去更远的地方上大学,比如北京。

史晓东

列车长史晓东身高1.85米,很健谈。1987年,7岁的他就坐过这趟车,跟家人一起去大栗子买菜。“那个时候还用粮票呢,大栗子当时特热闹,周边老百姓都去那里买东西。”

那也是他第一次坐火车。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印象极深。觉得列车长特威风。”史晓东特别强调,就是从那时候起,他开始立志未来要当列车长,“不干别的,就想当列车长。”

史晓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热爱自己的职业,聊起工作滔滔不绝。“这趟车被称为列车长的‘摇篮。因为行程比较短,很多新晋列车长都会被分到这趟车上锻炼。”史晓东介绍说,这趟车是套跑,当天下午返回通化后,车次变成K430次,他将继续值乘这趟车去北京。

史晓东谈论更多的是沿途风景——

秋天的鸭大线最漂亮,沿途都变成了“五花山”——五颜六色的山;在珍珠门站有座小瀑布,那风景叫一个美;冬季推荐大家坐这趟车去松岭雪乡,火车直接开进村里,村民家家开民宿,热闹得很;对了,如果早来一点,7月还能吃上新鲜的草莓……

沿途茂密的山林。

列车经停鸭园站——鸭大铁路的起点。

沿途车站职工立岗接车。

列车经停白山市站。与通化一样,白山也将随着沈白高铁的开通进入高铁时代。

线路旁遗存的侵华日军碉堡。

史晓东所言不虚。除此之外,一路上,流水潺潺的小溪、一望无际的森林不时掠过,偶尔还有墙体斑驳的碉堡突然闪现,像是某种无言的提醒。

10时51分,4349次列车准点抵达临江站。车站标志性的塔楼出现在眼前。草木葱茏的猫耳山静卧在不远处。从某个角度看去,你真能看见一对猫耳形状的山峰。

猫耳山也是临江的代名词。很多年前,临江不叫临江,叫猫耳山。

临江站俯瞰。刘呈茏 摄

4349/4350次列车是每天经停临江站的唯一一对客车。随着旅客纷纷走下站台,临江站迎来了一天中最具人气的时刻。

走出临江站,我们驱车奔赴大栗子。

大栗子:终结与新生

临江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小城。它位于长白山腹地,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有着“最美边境公路”之称的G331国道从城中穿过。

从临江站出发,驱车沿G331国道行驶,约20分钟即可抵达大栗子街道(原大栗子镇)。

与鸭绿江并行的G331国道。

位于国道一侧的鸭大铁路望江楼隧道。

关于大栗子这个地名,可能有人以为这里盛产栗子,而且个头很大。其实不然。这里没有一棵栗子树。与大栗子相对应的是,附近还有一个地方名叫小栗子。

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这样的。原来,在鸭绿江边并立着一大一小两块巨石,远远望去,形状就像两颗栗子。于是,人们把小巨石一侧江边附近的地方称为小栗子,把大巨石一侧江边附近的地方叫作大栗子。

俯瞰大栗子站。刘呈茏 摄

大栗子在近现代的发展主要归功于铁矿的开发。早在1886年就有人在此地开矿。1938年,日本人在此正式建设矿厂,开始了对大栗子铁矿资源的疯狂掠夺。

同一时期,日本侵略者开始修建鸭大铁路。它是用中国劳工的血肉筑成的。除了铁矿,沿线储备的煤炭、木材等资源也非常丰富,都成为侵略者攫取的对象。

如今的大栗子站安居街道一隅,门口正对着一条马路,从马路另一头看去,站房被几棵枝叶繁茂的老树笼罩,遮住了部分轮廓。

车站旁边零零散散住着几户人家。正午时分,整个小镇像是陷入了沉睡,马路上人影难觅。附近有不少颇有年头的老房子,仿佛是为了给老站作伴才继续存在。

一位身形伛偻的老太太出门遛弯,意外被我们撞见。她有80多岁,自小便生活在大栗子。她应该经历过战争年代,但更深入的沟通因她严重的耳背变得难以实现。

几经辗转,我们联系上几位曾经在大栗子站工作过的职工。其中一位就住在车站附近。他的名字叫康庆荣,81岁,通化人,1971年来到大栗子站,2004年退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他是一名扳道员。

在康庆荣家中,我们见到了一张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大栗子站职工全家福。这是康庆荣留存至今的唯一一张工作照。

这个,不记得;那个,也不记得了……康庆荣的记忆力正在衰退。关于个人和车站历史的大部分问题,他都无法给出回答。但关于未来,他清楚地知道一件事:通化要通高铁了。是在那边工作的儿子前些天打电话告诉他的。

“听说时速有350公里!”

康庆荣珍藏的大栗子站职工全家福。前排左二为康庆荣,前排左四为时任站长葛哲文。

在鸭大线原望江楼站原址,我们见到了全家福中的老站长葛哲文。因为父亲曾在望江楼站工作过,他从小就住在车站旁边。如今他平日里在临江市里住,夏天时则返回老屋小住一段时间。

葛哲文生于1950年,在著名的大栗子铁路职工子弟中学上过学,是一位“老三届”。这所学校的招生范围非常广泛,当时周边很多地区的铁路职工子女都会来这里就读。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坐通勤火车在大栗子站下车。

葛哲文还记得,学生时代,他和同学们一起去看过大栗子铁矿的“万人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那里是被日本侵略者摧残致死的中国矿工的埋骨之处。那是他与战争最近距离的一次接触。

望江楼站站房现已不存,原址上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李子树。8月正是李子成熟的季节。地上已有很多掉落的果实。

葛哲文

地上掉落的李子。

除了火车站,大栗子还保留了众多历史遗迹,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伪满皇帝溥仪行宫”,即当年溥仪宣布“退位”的旧址。

所谓“行宫”,其实是当时日本矿长和职员的住宅。溥仪逃到大栗子后,这里就成为他和随从们的寓所。如今,旧址已是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建成了展览馆,面向公众开放。

旧址展览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史料,展示了东北大地遭受蹂躏的屈辱历史,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掠夺资源、屠杀民众的罪证。

值得一提的是,展馆内还设置了“国宝散佚”展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与溥仪一同来到大栗子的,还有一大批国宝,其中就包括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很多国宝从此下落不明。幸运的是,《清明上河图》后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临江县城发现并收缴,避免了散佚的命运。是为后话。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栗子继续见证历史。

据《大栗子矿志》记载,1946年至1947年,四保临江战役期间,大栗子铁矿机修厂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辽东军区后勤部兵工厂、被服厂等军用物资生产基地,大栗子职工医院成为四保临江四纵野战医院的所在地。

……

“行宫”旁边是大栗子最热闹的集市。沿马路一字摆开的凉棚里,售卖的包括但不限于:大西瓜、大卷饼、大碴子粥和老冰棍。我看见很多老人。在他们中间,有人在下棋,有人在交谈,还有人只是目视前方,像是在想着一些遥远的事情。

我尝试辨认出那些可能隐藏着故事的面孔,同时尽量保持自然,不让自己显得过于可疑。我首先向棋桌旁一位挥着蒲扇的老大爷发出了邀请。

“您是大栗子人吗?”我等待着。

老大爷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继续挥舞着蒲扇,不发一言。

我只好继续寻觅。在凉亭里徘徊时,一位戴眼镜、拄拐杖的老者吸引了我的注意。等我坐到他身旁后,一场对话很自然地展开了。

齐庶隆

大爷名叫齐庶隆,通化市柳河县人,今年80岁。退休之前,他是大栗子铁矿中学的语文教师。1964年,齐庶隆坐火车来到大栗子,就此扎根。

教书时,他的学生基本都是铁矿职工的子弟。早年间,他还带过学生去矿井下面参观。他听人讲过一些以前的事。有同事说,他被迫跟日本人学过日语。有老矿工说,溥仪来大栗子之前,因为本地道路是土路,不适合他的“卤薄车”行驶,老百姓被命令连夜用各种临时材料“填路”,保证溥仪的“专车”能平稳通过。

退休后,齐庶隆去临江市里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岁数大了,爬楼不习惯,又搬回大栗子。他指着不远处的一排黄色楼房说,他上班时在那里住过。那是日本人建的房子,被当地人叫作“日本楼”。

“日本楼”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大栗子沟是一座煤矿,在一个山弯里,与朝鲜一江之隔。清晨,白雾迷漫着群山,太阳升起之后,青山翠谷,鸟语花香,景色极美。当时在我眼里,这一切都不过是灰暗的……”

他对大栗子景色的描述毫不过时。就拿我看到的来说吧,印象最深的是随处可见的花朵——牵牛、翠菊、蜀葵……还有大片大片的向日葵,都在阳光下绽放着,在微风中摇曳着。

这一切都是明亮的。

电线上的麻雀

牵牛花

蜀葵

向日葵

文图:林飞翼

编辑:林飞翼

审校:高珊

小站·时光:往期推送

Vol.1:滨绥线→敖头

Vol.2:京包线→罗文皂

Vol.3:魏塔线→魏杖子

Vol.4:京原线→十渡

Vol.5:通霍线→云端

Vol.6:长图线→老爷岭

Vol.7:包兰线→狼抱水

Vol.8:哈罗线→罗布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